Thursday, January 20, 2005

大學母語

2005年01月20日

大學用英語授課,不一定能「國際化」,同理,大學用所謂的母語中文授課,也不一定能保存中國文化。

用英語授課,要看教授們的「英語水平」。大學的教授,如果是黃臉孔,即使東一個「美國幫」,西一個「英國派」,博士畢業的學位不是加州柏克萊還是倫敦大學帝國學院,但他們唸書的年代,只熱衷甚麼保釣、傳閱香港政論刊物《七十年代》、追讀於梨華的文藝小說,到周末就開兩個鐘頭汽車到附近的華埠滿腔熱淚地吃咕嚕肉炒飯而又熱淚盈眶地懷念故鄉,充其量通通是「唐人街幫」,叫他們今天上課用「英語教學」,恐怕也要跟中學教師一起先考「基準試」。

特區的大學華裔教授的英語,許多也不是那麼有David Tang Feel的,其流利程度,最多只像客串荷里活占士邦片扮演反派亞洲黑幫頭子的曾江——當他在最後的決鬥中,手按核彈的鍵鈕,對被綁的占士邦及其美女得意洋洋地說:Good-bye, Mr Bond. In 3 minutes, this world will cease to exist的時候,那句英語雖然有三分台山口音、七分香港話的味道,畢竟文法精確無誤。但由於美國編劇不讓這個角色有更大的發揮,西片銀幕上的曾江,萬一用英語不看文稿發揮十分鐘演說的能力,卻還是令人存疑。

那麼用中文教學,就等同保存了中國文化嗎?當然也同樣荒謬。例如,在一九七四年,北京清華大學的中文系,都用所謂普通話上課,用簡體字的中文寫論文,但是課程一概名為「批林批孔」,師生一起大批孔老二,即使用中文,又保存了甚麼「中國文化」呢?

在同一年,倫敦的蘇富比拍賣行,可以出版一冊專書,用英文論述明瓷的變遷,中國文化反而在英語世界裏得到愛護和珍惜。

話說回來,大學的一些學科,像社會學,教授即使用字正腔圓的中國話來授課,中國人也不會明白這一類「母語」是甚麼意思:「用馬克思主義的範式轉移,解構後殖民時代的新帝國主義霸權符號,有現實上的必然性,我們就可以從中演繹出一套思考的架構,該套架構之邏輯面貌,與後現代主義的美學,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及互補的特徵。」

只要一家大學開設在「回歸」之後的特區年代,有一個「中央」在最高處,整個城市,沸水慢熱煮青蛙,用英語還是中語授課,都沒有分別——當沸水裏的青蛙在煮熟了三分之二的時候,突然口吐一句純正的北京話「您好」,或用牛津英語說一聲Good Morning,你以為牠能從此改變命運,從此以一隻神蛙的姿態,被撈起來,收入場費,在全球觀眾面前表演青蛙說人言的奇蹟?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