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06, 2007

陶 傑 短 評 : 大 股 東 救 迪 士 尼

2007/11/07

迪 士 尼 園 人 流 不 足 , 本 欄 月 前 提 議 : 不 妨 擴 充 領 土 版 圖 , 把 迪 士 尼 園 擴 建 。 迪 士 尼一 擴 建 , 特 府 如 不 跟 隨 注 資 , 即 慘 遭 「 邊 緣 化 」 喪 失 「 控 制 權 」 。 最 近 消 息 傳出 ,為 保 「 大 股 東 」 的 民 族 尊 嚴 , 特 府 毫 無 選 擇 , 非 要 跟 進 加 碼 不 可 。
美 方 這 一 手 , 看 穿 了 特 府 的 「 二 仔 底 」 。 其 實 特 區 政 府 注 不 注 資 , 都 沒 有 「 控 制 權」 , 不 信 ? 請 問 這 位 「 大 股 東 」 , 可 否 勒 令 迪 士 尼 園 引 進 「 國 民 教 育 」 , 每 天 升 降五 星 旗 , 並 勒 令 米 奇 老 鼠 和 唐 老 鴨 , 要 向 遊 園 的 小 朋 友 , 唱 完 卡 通 英 文 歌 , 也 必 須以 普 通 話 朗 讀 《 基 本 法 》 ?
如 果 沒 有 , 就 是 沒 有 「 控 制 權 」 了 。 迪 士 尼 人 流 不 足 , 或 許 是 因 為 園 內 機 動 遊 戲 ,內 容 主 題 , 不 夠 「 愛 國 」 , 例 如 在 遊 戲攤 位 , 加 入 大 力 士 「 漢 奸 打 樁 機 」 之 類 , 把一 個 貌 似 李 柱 銘 議 員 的 人 像 打 扁 , 即 獎賞 叉 鴨 飯 一 碟 , 包 保 民 建 聯 即 會 組 團 , 讓 北角 的 愛 國 老 人 坐 旅 遊 巴 來 遊 玩 , 特 府 的唐 唐 , 可 以 如 此 據 理 要 求 , 但 迪 士 尼 的 美 方會 不 會 理 睬 ? 答 案 顯 而 易 見 。
既是 如 此 , 特 府 再 注 資 , 除 了 擴 大 「 喪 權 辱 國 」 的 漢 奸 紀 錄 之 外 , 不 知 有 何 益 處 ?美方 愚 弄 特 區 政 府 , 手 段 高 明 , 最 近 宣 佈 , 準 備 在 馬 來 西 亞 另 行 建 園 , 把 一 個 「 大股東 」 牽 著 鼻 子 走 , 可 謂 不 忍 卒 睹 。 當 初 大 嶼 山 割 地 , 條 件 不 平 等 , 賣 國 是 賣 定 了, 「 一 件 是穢 , 兩 件 也 是 穢 」 , 擴 建 是 唯 一 可 行 方 法 , 但 特 府 可 藉 機 提 出 加 設 「 漢奸 打 樁 機 」, 以 維 園 阿 伯 包 團 包 底 , 解 放 思 想 , 業 績 必 有 改 善 。


歷史的佳釀

《奇異恩典》裡的背景,是十八世紀末,這個年代,像佳釀的年份,法國大革命爆發,震撼歐洲,一水之隔的英國,眼看著法蘭西由王國變成共和,不久之前,華盛頓又領導美國脫離英國殖民地管治而獨立,英國人覺得國際潮流大變,沖擊皇室的君主立憲制,覺得很緊張。

英國一方面派兵渡海,與荷蘭和普魯士組成盟軍,營救被囚的法國國王,但在國內,順應國際潮流的巨變,才有了像《奇異恩典》的故事──一個獨立議員,大聲疾呼:世界不一樣了,人權的平等思想,在歐洲和美洲已經抬頭了,英國如果不改革,就反動而落後了,與全世界潮流對抗,是很笨的。

率先廢除販賣黑奴,是英國人順應潮流的第一步。當初,這不是英國的國策,但民間出現了一個孤獨的戰士,他視維護黑奴的人權為終身事業,在街上印發傳單,在酒吧用歌聲宣揚他的進步思想。

英國的皇室、地主、黑奴主和貴族,對這位人權戰士都不很感冒,但他們沒有派特務把他綁架,沒有用暴力封上他的嘴巴,而是讓他在議院暢所欲言──遊戲規則是這樣的,大家都遵守──讓他提交法案,一年一年投票。最後,大家越來越覺得他說得有道理,順從了他的主張。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的名言:文明是什麼?文明就是挑戰,以及對挑戰的響應。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對保守的英國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人權思想,也傳來等級森嚴的這個小島。有一個叫斑恩(Thomas Paire)的英國旅行家,參加了法國革命,渡海回國,訴說著歐洲大陸發生的巨變,並鼓吹英國也跟著這樣做,英國的皇室貴族,聽了心中有氣,但對於這位神經質的異見份子,還是容忍著,對於議會裡廢除黑奴的那位孤獨的議員,也容忍著。

對於異見,英語裡有一句很強的俗話,叫做Conuince me──Couvince me,就是「令我信服你的主張」:拿出証據來,提出清晰的邏輯,發揮你的口才,讓我服你。Convince me,是辯論的挑戰令,我不同意你的立場,但你盡管說吧,我會靜靜聆聽,你的口才好,理據有力,我會認輸,而且口服心服。

《奇異恩典》裡的英國時代,同期的中國,正處於乾隆末年,乾隆掀起「文字獄」,把中國知識分子的嘴巴下了封條,但今天的中國人,還陶醉在他們認為的那個「乾隆盛世」,好笑吧?且強忍著笑,讓他們陶醉下去好了。

因為《奇異恩典》裡的英國,才是人類文明的盛世,在這部戲裡,沒有辮子,沒有太監,沒有「喳」的一聲怪叫,跪倒殿前的場面,不,這出戲沒有你期待的「國民教育」,但有普世的文明教育,看了這出戲,你會明白猩猩、奴隸和人的分別。


2007/11/08
(壹周刊) 坐看雲起時 帶小孩仰觀一片星空

朋友的兒子在英國讀寄宿中學,暑假回香港。大人聚會他也參加,講到國際大事、東西文化,他豎起耳朵聽,偶然加插一番偉論。他的媽媽在旁看著乖兒子說得有板有眼、見解精辟,比起立法會一幹專業只是大罵「漢奸」的小農「議員」高了豈止幾皮。大家看見孩子成長得如此優秀,都向他媽媽恭賀,大讚她當年把孩子送去英國是很明智的抉擇。

香港的氣氛癒來癒不對頭,明智的父母,無論怎麼貴,也會咬咬牙,及早把孩子送去外國讀書的。英國的寄宿學校,問題中國小孩太多,除了許多人大政協的子女,還有大陸許多暴發戶,也爭著把子女往人家英國的寄宿學校送。幾家名校,小學五年級也快要可以成立「中國學生會」了,過兩年要求在操場掛五星旗,在聖經課和拉丁文以外向校方施加壓力,也要用英文教授《基本法》,也不足為奇。

「既然如此,英國的教育也會蒙上陰影的。」我笑著對這位模范媽媽說。她聽了臉色一變,我連忙更正:「對不起,我只是說笑而已。英國人哪會那麼笨,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教育傳統,受到外來文化侵蝕──如果這也叫做所謂文化的話──若搞得太過分了,他們會拍案而起,作出糾正的。正如工黨政府十年放進來的外國移民多了,保守黨領袖金馬倫也說,一旦上台一定排外,首先向移民配額開刀。」小朋友的母親聽我這樣說,表情立時寬慰起來。

英國的教育,十年來受到貝理雅的折騰,把牛津和劍橋辦成所謂平民大學,水平下降了不少。一位美國記者兩年間往來大西洋,觀察此岸的哈佛、普林斯頓,和英國牛津劍橋的大學宿舍,每一夜細數宿舍的房間窗戶有多少格燈光,數目記下來統計後的結論:牛津劍橋的學生,挑燈夜讀的時間,比哈佛和普林斯頓少,他們都泡酒吧溝女去了,以此趨勢,英國的精英教育會步向衰落,美國人獨領二十一世紀的文明風騷,沒有問題。

這就是深入精確的偵查報導,外國的記者真厲害,但爛船總有三斤釘,不會垮得那麼快的。每年英國海外教育展覽在香港都打崩頭,今年還有英澳教育聯展,英國教育的大問題就是政府資金不足,近年學校被迫向海外開拓市場,中國是最崇洋親英戀美的國家,爭著把小孩往西方送,英國人如果多多益善,一旦以收學費為主導,英文水平、學術成績,通通次要,長遠是會影響校譽的。香港的小孩去到英國,還天天在網上追看欣宜和誰拍拖的八卦新聞,了解肥肥的病情,多過在圖書館啃看莎士比亞和康德,終究不是好事。

把孩子送往外國,脫胎換骨,父母要及早培養。辦法是小學暑假的時候,讓他們多去外國的夏令營。也不一定局限於英語國家──英國的寄宿學校,夏天對外開放,有很多不錯的夏令課程,讓孩子學射箭、學劍擊、帶學生遊古堡、上歷史課,但一海之隔的德國和瑞士,也有類似的訓練。日耳曼民族堅毅富有紀律,那邊的夏令營帶孩子爬山,在日內瓦的湖裡遊泳,訓練成少年鐵血首相卑斯麥,學校一樣說英語,還可以兼修德文,這樣的夏令課程也不錯。

不要讓小孩到了外國,還窩成唐人街裡的一個少年金山阿伯,天天長嗟短嘆,怨怪「種族歧視」,百年間,在這種人之中只出了一個李小龍那麼少。除非讓孩子留在香港升學,否則必須效法孟母三遷,代價多麼貴也要為小孩營造一個「非中國化」的教育背景。

首先是不讓他在家中看本地的電視劇。幾個藝人在一起講無聊的笑話、爭相吞食wasabi,然後嘻嘻哈哈一輪傻笑,這樣的遊戲節目是會令貴子弟癒來癒蠢的。花得一千幾百裝設「國家地理」的英語頻道,另加Discovery Channel,其它華語節目,除了ATV由劉天賜、倪匡和我主持的《斑馬在線》,以及宣揚中國俠義的《詠春》,一概不準接觸。閑來帶小孩上街也要小心,避免逛油尖旺的商場,多帶他上Page One之類的英文書店。聖誕節真的要孩子出門,不妨去北海道,在大雪中與他一起遊小樽,讓他見識一下那裡的瑞典歐洲建築,叫他放目冰海,遠眺一艘標志著俄文的俄國漁船,這就叫做開拓國際視野了。

然後帶他回酒店泡一個桑拿,向他解說日俄戰爭的歷史,我認為這就是一個香港中產家庭在這個愚蠢的時代起碼的家教。許多家長從小把小孩送國際學校,讓他們精刨《哈利波特》。許多小孩,十二、三歲在香港已經會用英文寫作小說。這樣很好,但到底不要忘本,看英文小說外,也要讀金庸。十一、二歲的年紀看《射英雄傳》最適合了。讓孩子把《射》和《哈利波特》七集交叉並讀,這一刻浸霪在英國寄宿學校的巫術詭異環境,下一刻抽離,再走進南宋時代蒙古大漠的風沙裡,就像冰火五重天一樣,身心穿梭中西文化之間,啟發思考,培養文化觸覺,小孩長大就會變成一個善於觀察的思想旅行家。

接觸中英文,背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再背一首唐詩和宋詞,背懂了,英詩每首打賞一百元,中國詩發放獎金八十(或者愛國一些,銀碼互調亦可),讓孩子有足夠的動力。這是一個拜金的世界,沒有辦法,叫他鑿壁偷光,聞雞起舞,是不可能的了。

二千年前孟子的母親提出身教,帶著白鴿眼,不讓小孩與低下的孩子混在一起。看見兒子孟子在街邊與頑童玩泥沙、做買賣,大驚失色,馬上搬走。孟子的母親,二千年前的典范,今天還是有用的。搬到港島來吧,無論多麼貴,嘗試為孩子營造一個國際文化的環境。南區的貝沙灣是不錯的選擇,望見一片碧海,有點像康城的地中海岸。海旁有一片公園,黃昏許多退休法官、大律師、印度人、英美商人帶著小狗,放開狗繩觀看落日,悠閑散步,一片寧靜,聽不見市區的一片粗口喧嘩,也沒有文革式的批鬥會和忠字舞,喀警衛斯文有禮,腰板永遠挺得直直,向每人行軍人的致敬禮。我認為,這就是香港目前所能擁有的國際視野的人文環境。

做好家教的基建功夫,孩子即使進了名校,校長和老師教導有方,也會事半功倍的。保護子女,幫他們與國際接軌,辛勤舖路,當然不能保証小孩長大了一定學好 ── 進了寄宿學校也一樣會吸毒的,但家長盡了力,其余的交給命運,終究今生無悔。我向那位小孩的母親auntie,舉杯恭賀:「你的兒子博學而懂事,固然要感謝英女王,但也要向一位目光遠大的媽咪致敬,母親,是最偉大的。」

Labels: ,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