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03, 2009

碧血黃花

2009/12/03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死得寃不寃枉?是很有趣的問題。
清末民初的中國,有許多善良的人。善良是可敬的品格,有理想和正義感。但善良人最大的弱點是天真,對人性太樂觀,不了解人世的陰暗。善良人容易受騙,「這腔熱血,只賣與識貨的」,不錯,但表面上識貨的那個,如果只是一個過橋抽板的政治買家,踏着你的血跡,他要做皇帝呢?
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展示了舊時中國人的善良和正義感,很可惜,訣別書浪漫澎湃,缺乏現實的評估。不錯,辛亥革命由於有日本人在東瀛幕後策動,西鄉隆盛和黑龍會,日本的武士精神感召了中國的革命黨人,像孫中山、秋瑾、蔣介石,都是很優秀的人物,但日本的理想,隔海移植到不一樣的土壤,基因大異,能種出什麼碧血黃花?
黃花崗精神的缺陷,在於太單純。刺攝政王的汪精衞,偶像是戊戌維新的譚嗣同:「中國革命,未嘗有不流血者,若有,請自嗣同始。」
但六君子之中,還有兩個:康有為和梁啟超,比譚嗣同冷靜三分,因為康有為遊歷過美國,梁啟超視察過歐洲,康梁都是讀過洋書的人,乘馬車在紐約和巴黎走一圈,看見西洋國民的質素,心中就有了數。
康有為回國,目睹遍地的農民,他想通了,這個國家,且慢,還是需要皇帝。梁啟超精讀法國大革命史,更明白所謂流血,在不同的民族基因之間,會有什麼結果。英美、法國、普魯士、日本,梁啟超和康有為的視野畢竟比從沒出過國的譚嗣同廣闊。譚嗣同要赴死,康梁反而 cool下來,想一想,才不幹,於是一個託庇於英國領事的炮艦,一個東渡扶桑,活到後來,日子不錯,得以善終。歷史證明,他們的抉擇正確。
如果譚嗣同活到今日,就知道自己的天真了,他不知道有韋小寶,這個人,這種哲學:有的時世,絕無為他拋頭顱犧牲的價值。革命家的純情,在於他們只熱衷於戀愛,從沒想到過婚姻──世上有那麼多人離婚,皆因為了解而分手。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一個虛幻的童話而捐軀,他們永生在亢奮的剎那高潮裏,旁人覺得他們寃?他們不知多 high。人固有一死,死於幻覺的高潮,跟馬上風一樣,也是一種福氣。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