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6, 2013

捐款文化

2013年11月16日

在喧嘩文化、打尖文化、搶奶粉文化等諸多文化之中,還有一種討厭的「捐錢文化」。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培養了捐款文化。殖民地行低稅制,一九五○年前後湧入一百萬大陸難民。一九六二年大饑荒,又湧入一百幾十萬。英國祖家戰後沒有錢,經濟學家凱恩斯多次飛美國,向白宮求借。殖民地紛紛獨立,收入大減。中國的內戰和飢餓,又是中國的內政,香港大量貧民,向工商加稅也不可以,沒有理由讓英國人替你埋單。

那麼錢從何來?殖民地政府很巧妙利用手上的皇室爵位,誘使香港的華商捐錢。怡和、匯豐、太古,英資不必捐,只有華資要盡點義務。大家看見大陸這個樣子,海角這個小島有得庇蔭,稅交得少,哪裏會推搪。

七十年代之後新興中產,又多了個電視台,群星耀保良、博愛照萬家,捐款文化在民間植根,向草根打主意,什麼為善最樂福有攸歸之類,但那時的社會,管治良好,利益分配比較合理,而且沒有「血濃於水」這組名詞,一切比較簡單。

捐款不要變成常態。捐款要希罕,像四年一度的閏月,才會有激情。不要天天都講大愛,不必個個星期要製造一點「感動」。愛和感動,像印鈔票,濫印就貶值。譬如有稀客從遠方來,你招待他,就會殺一隻雞,熱情盛宴。當他來了一次,時時摸上門,你會漸懶得招呼,發現他另有目的。這不叫涼薄,而是人性之正常。

到處有天災,但睜大眼睛看清楚,天災三分,七成人禍:貪婪、搶掠、剋扣,愛心受到汚染,善良的人被視為傻瓜。這時你要小心:捐款只會加深人禍,於根治禍惡無補,而且開始有人在嘮叨嚕囌,裝出一副笑臉。你要洞悉,不要上當。

今天不一樣。貧富懸殊,當權的人沒有公信力。捐款的呼聲越來越多,而且滲入了政治。不捐會是「涼薄」,就涼薄好了。交稅已經是捐獻,一切回歸常識。其他各等名目的打荷包,套一句老話:Give me a break,可以休矣。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