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08, 2010

潮人無故鄉

2010年11月08日

詩人北島說:寫作變成了一種哀悼,因為小時候的長城北京,在「現代化建設」中盡毀:「不僅我這樣的異鄉人在自己的故鄉迷失了,所有不聾不啞的中國人全都在自己的故鄉迷失了。」
很悲哀吧?但是這種悲哀,是有解藥的,就是及早為自己另找一座故鄉。
譬如,像我們香港人,比較幸運,讀完初中,就去英國升學。那個地方的人文豐盛,人情濃郁,社會寬容,言論和出版自由,有才華的人真多,新的鄰居,新的師友,都對你好,影響你餘生的眼界和趣味,就可以及時重新培植另一個叫「故鄉」的地方。
地球一體化,手機和 iPad,高科技既然早就超越了國界,人的思想和情感,為什麼不可以?
回到英國,重返第一次登岸的那個城鎮,你就會發現十八九世紀的風物依舊:教堂、小街、墓園,還有那許多酒館和書店,都沒有變。當年鄰居的那位老太太過世了,你找回昔日的地址,懷念在後花園,她那時一面晾床單,一面跟你說起邱吉爾時代的轟炸──物是人非,今天,她的孫子繼承了房子,還可以在 Facebook維繫着友情。
當閣下每次回英國,就欣然發覺除了多了些外來移民,一切幾乎都沒變。舊房子拆光,到處美式商場,方言漸絕跡,成為西方物質社會的複製品,但香港和中國都變了。一點也不要緊,不必哀悼的,只要把所謂的「故鄉」,在地球村裏,重新定位( Relocate)和定義( Redefine),你的下半生,就會像孫悟空在閻王殿裏改動了生死冊,「跳出三界之外」,做一個自在快樂人。
問一問隱居在異域的許多風流人物,像美國的建築師貝聿銘,還會不會為消失了的舊蘇州而悲哀?或住在瑞士日內瓦精通英法文的韓素英,會不會為失落了的殖民地香港而傷感?他們大概不會,因為早已把精神和情感,移植到另一片樂土。
這當然不是你優先的選擇,但你不得不這樣,因為六十年以來的中國和中國人,迫你這樣。然後,有的中國人會說你「數典忘祖」。但我會回答:「我的半個故鄉,本在香港,但香港的舊居唐樓拆掉了;另外半個故鄉,本來在杭州,但毛澤東的紅衞兵把我的祖父母的墳墓毀掉了,感謝你們替我燒掉了『典』和『祖』的臍帶,幸而,我跑得快,及早在地球村的另一處建立了新的精神故鄉。」
每次去北京,看見英國建築家福斯特的潮型西方建築,反而覺得親切,還嫌舊胡同拆得太慢了。異鄉人?書讀得通,包袱都踢開,就沒有這回事。看見一個中國人化裝成一個老白人,混上飛機,投奔西方,就是為了逃離他的「故鄉」,此情此景,教人更會心微笑了。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