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07, 2011

救災的隔膜

2011年04月07日

日本海嘯核災,本地發動「愛心大行動」,藝人歌唱,送水送糧。日本領事不斷重複:好意心領了,我們不需要糧水,真的要幫忙,捐錢可以了。

日方如果這樣說,其鄰邦社會,理應尊重。日中兩國的文化心理不同:日本人不太喜歡與鄰國的人太親密,注重禮儀,其定義是相敬如賓,他即使落難,最好保持一點私隱的距離,他沒有興趣與任何人拉攀兩千年前徐福五百童男女東渡扶桑的那種傳說中的「血濃於水」的偽血緣關係,尤為不屑嚎啕哀哭,體液交換淚水分享的濫情。

鄰國最熱衷的一些習俗,像人來瘋什麼的,或者藉災事的濫情和曝光,可能偏偏是日本人最厭惡的事。「禮儀師的奏鳴曲」已經把日本人的生死觀表達得很清楚:恬淡肅敬,寧靜致遠,對於死亡,日本人喜歡用一塊素潔的布幔默默地遮隔着,尤其不喜歡不相干的一大堆外國人喧鬧圍觀。

不錯,核電廠和政府官僚,福島災場也有餓死人的慘劇。但這不表示日本缺水斷糧,到底是人家的私隱,把這份喧鬧的悲情,留給你自己,哀慟其本國豆腐渣工程的人禍死難者好嗎?

隔一個海,文化的隔閡很深遠。中國人喜歡把自己的心理向外延伸─在酒席上,主人家給賓客添菜加酒,賓客越客氣敬辭,主人家越以為對方其實尚未吃飽,是為了禮貌而婉拒。你越是搖手說不,不,實在喝不下這一杯,醫生說我有脂肪肝,叫我戒酒,他越認為你不給他面子,硬是要灌。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生死的哲理,對於何謂官僚,或如何定義為人禍或天災,日本都有與鄰國不一樣的定義。他不要你的糧水,不一定是骨子裏看不起你,覺得你的產品比他還污染;也不一定是報鄰國漁船侵擾幾個小島的仇怨。不就是不,很委婉的告訴你,聽他的就是了,支持日本,有許多辦法,譬如報讀日文。自己做人做得累而沉重,把包袱也要塞給人,像英文說的最貼切: Give me a break,好嗎?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