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04, 2010

發條橙

2010年07月04日

香港有人提出「快樂抗爭」之說,令人發笑。
「快樂抗爭」之出現,是因為有些人怕抗爭一旦暴烈,會被指為「激進」,香港是一個很怕「激進」的地方。
然而抗爭必出於社會不公義,社會不公義,只會令人憤慨。中國的楊佳在民間成為烈士,因為他蒙受欺凌,拿起刀來抗爭了。快樂的人,沒有抗爭的心理誘因。
然而,抗爭雖必出於憤怒,但當抗爭演化為革命,當革命的暴力發展到高峯,仇恨到了極端,也出現快樂的高潮。
像法國大革命,始於七月十四日攻打巴士的監獄,從此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國慶日,英文叫 National Day,法文叫 La Fê te Nationale, Fê te是慶祝的狂歡。法國大革命發展到恐怖時代,演變成一場血腥的嘉年華,革命黨任意把貴族和一切保皇的嫌疑犯送上斷頭台。斷頭台變成一座演出的「平台」(中國人流行說的「平台」一詞,在這個骨節眼上,對了),台下長放幾十張椅子,許多婦女天天來觀看,前排一隊士兵在打鼓,婦女觀眾一面數人頭,一面織毛衣。一顆人頭落下,觀眾歡呼一通。仇恨爆迸到最高峯,就變成歡樂了,其中的微妙演變,是心理學的過程。
就像電影裏的連環殺手,最初殺一兩人時,面目扭曲,人殺得麻木之後,哈哈大笑。美國的校園殺手,拿着鎗到處轟人,報紙說這個人陷在「射擊的狂歡」( A spree of shooting)之中,如喜歡動不動就開鎗的人叫做 Trigger-happy一樣,也是從暴力推向仇恨的高峯之後,心理的失重狀態。
因此,「快樂抗爭」這個詞彙,是錯誤的。在抗爭時,不可能快樂,只有在抗爭演化為革命,革命成功,展開復仇,復仇成為血腥的常態時,才會快樂。但一個民族抵達此一難得的集體吸大蔴的勁 High狀態,必然是短暫時,法國革命的恐怖時代,恐怖與狂歡交織着,最後反革命政變清場,國家進入法治。
文化大革命,紅 衞兵串連,也有歡樂的一面,文工團唱毛語錄紅段子,他們同時也在全國展開暴力。寇比力克的《發條橙》,講犯罪少年掄棍子打人,配樂是貝多芬的《歡樂頌》。仇恨和快樂,是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弄通了,才學着人家抗爭也不遲。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