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05, 2011

留學百年癱

2011年01月05日

倫敦機場風雪,上千香港留學生滯留,輿論嘩然,公眾才發現,原來在香港,稍有辦法的父母,都已經把子女送去英國讀書了。
原因當然顯淺萬分。特區十三年,又是母語教學,又是國民教育,今天改革,明天微調,毫無方向感,只有逼家長把孩子送走,就像日軍攻進南京城,難民湧進德國人拉貝經營的租界。

英國大學的學費,像豪宅單位,有什麼辦法不越炒越貴?中國頻頻呼籲要打造「軟實力」,中國式的教育,不但毫無品牌,令中國人的父母避之則吉,中國的「現代化」,派留學生去西方,由洋務運動開始,比日本明治時代還早十年。日本人早已不必去英美留學了,中國人還留到今天,而且留學生越來越多,年齡越留越小,英國的寄宿學校淪為香港有錢子弟的教育租界。身為中國人,有點血性的都會引以為國恥。
因為設身處地,從英國白人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他們的孔子儒家,聲稱有教無類,有自己古老的教育文明傳統,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不留在他們本國讀書,會成千上萬的到別人的國家讀學位?
就像鄰居的一家,他家的幾個孩子,天天黃昏湧到你的宅門敲門,說要進來吃飯,你又作何感想?當然是這戶鄰居出了大問題。

不錯,未來十年,奧巴馬宣布美國會有十萬人留學中國,但這種留學,是為了經濟利益,不是文化上的取經或偷師。

英國首相金馬倫的兒子,不會去廣州讀暨南大學;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女兒,也不會來香港讀漢華,準備升讀深圳大學。中國和香港特區政府的領袖高官,子女留學西方,人人在英美佔據學額,白人不是傻瓜,你說「廿一世紀是我國的世紀」,那麼豈有把孩子送到鄰居去討飯吃,自己又吹擂「我是絲苗米王」的道理?
留學史長達一百五十年,還絡繹於途,就像小孩讀書讀了十年,還是小學一年級。留學的學科視野,越來越窄,譬如清末有沈家本,去英國讀法學,回清廷中國之後,即行改革清律,模仿英式法治,至少是廢除了許多慘不忍睹的肉刑。民國的朱光潛,專程到英國愛丁堡,攻讀美學,回國之後成為美學大師,成就了一家之宗。詹天佑跟美國人學工程,孫中山從英國人讀醫,梁思誠隨美國人學建築,至少在此之外,還有人學法律和美學,回中國之後改革中國的人文心靈。

今日中國人之留學,熱選工商金融管理、電子科技,有幾個選讀拉丁文或美術史?向西方只學工器,早在清末民初,已經有人洞悉狹隘,留學生要文理兼備。冰心和梁實秋一起坐輪船赴美,在船上結識,冰心說去美國讀文學,梁實秋自報讀文學批評,兩個人就此話不投機。
徐志摩去劍橋讀哲學,聞一多去芝加哥讀美術,趙元任去牛津讀聲樂。一百年前,中國人的留學,為了報國,與日本豐澤諭吉的精神相若。今天的中國留學生,只相信為自己謀一份好差事。中共信奉「唯 GDP主義」,連特區政府也盲信「搞好經濟就是解決一切」,中國人的留學,白人看在心裡,又豈會不把你只當做一個消費群?

美國民間相信,中國的小留學生數學特別好,正是「留學偏食」現象為美國人留下的「偏見」。西方人看中國人,只知中國人善數理工程,不覺得中國人喜愛文史哲。正如荷李活眼中的華語電影,只有功夫品種,愛情文藝,西方一概不承認,因為中國人在銀幕上一談情,西方觀眾總覺得滑稽,因為這個民族的形象和氣質,毫不浪漫。

但三十年代,明明還有一齣《馬路天使》,頗得西方觀眾欣賞,是中國的言情小品。一百年來由「留學」生態之異變,看中國產品之抬頭, Made in China,不是廉價 T恤牛仔褲,就是為白人品牌作非技術的加工。一方面去西方留學的隊伍日漸壯大,又有何意義?
答案是中國的權力帝王,只對金錢有關的飲食購物之類的工技更加有興趣,對一切非物質的精神價值,毫無認識。
清末外交大臣張蔭桓,一八九七年代表中國訪問倫敦,出席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六十大慶。張蔭桓是西化派人物,對英美的議會民主甚有心得。在倫敦,他買了一對寶石,一隻紅色,一隻綠色,回北京送給光緒和慈禧。綠寶石比紅寶石貴,張蔭桓自以為識相,把綠的那顆送給老太太,李蓮英打小報告:老佛爺,在中國倫理傳統裡,紅色的衣服代表正室夫人,綠色只是妾侍的服色,張蔭桓在暗中嘲諷你只小老婆出身呢。慈禧大怒,把人抓起來,先流放新疆,再派人明正典刑。

慈禧太后式的多疑和狹窄,就是中國家長基因,不因帝制之興廢而變異。一個半世紀的中國留學史,留來留去,到今日還爭論「普世價值觀」是否適用於中國,或者一方面喊「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又自稱「北京模式」( Beijing Model)——即政治專制、經濟市場掠奪自由——可以為西方效法——既然你想「與國際接軌」,就是自認不如人,又何來什麼「北京模式」奢望要西方白人來學你?
中國的留學百年史,足證是時間的浪費。電視畫面看見癱瘓在倫敦機場呼爹叫娘的香港仔女,癱瘓不前的,何止是一群港孩?替白人也替他們的父母、政府、國家冤。

Labels: ,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