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5, 2011

未曾有過那些年

2011年11月15日

台灣校園電影《那些年》,證明年輕的時候,物質貧乏一點,浪漫就多一分。

香港可不可以有自己的《那些年》?答案是不可以。因為九十年代,香港已經很富裕。台灣的中學生早上騎單車上學,騎單車本身是一種年輕的象徵:靈巧、矯健,永遠像踩覑一陣清風,格外顯得瀟灑。香港的中學生,恰恰因為物質環境富裕,無法擁有這份奢侈。

九十年代,手機還未普及,向心上人談情,必須在公用電話前排隊,直到用完身上最後一個硬幣。沒有手機的年代,情書還有市場,台灣的學生,成績再差,也曉得一手中文字,不可以寫出來像蟹爬,一封情書,也斷不可以狗屁不通,適當的時候,還有拋書包的必要。

但港男普遍比台男有錢,港男的性需要,一早就可以用金錢解決。港男追女孩,也知道送她一個手袋,請吃一頓法國燭光晚餐,開一架跑車接送,效率高得多。港男讀不成書,港女也不會主動幫他補課,會考失敗,不等於他將來不會發達。

台灣還有地理的有利因素,從彰化到台北相見,其中還有等待與別離。但香港太小,容不下相思的距離。

年輕的時候沒有錢,但可以有愛情,買不起禮物,可以自己動手:畫畫、寫詩、彈吉他、變魔術。一個社會物質樸素,不曾暴富,女學生就不會整天想要LV,也不會為了LV去援交,更加不會有「寧可躲在寶馬裏哭,也不要坐在單車上笑」的悲慘結論。

陶傑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