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7, 2011

那些年來瘋

2011年11月17日

全城小孩熱議「那些年」,戲的「賣點」,一面倒全是「打手鎗」場面。

就像看「色,戒」,只看三場床戲,沒有這些露蛋蛋啊、打手鎗啊,就少收一兩千萬的票房。

「那些年」亦可成了潮流,許多人問:香港可不可以拍成這種戲?

答案是不可以。首先,戲裏有多場少年打手鎗,戲是人家縣政府補助的,如果換了香港,政府的「電影基金」,會怕給人駡,說是政府帶頭宣揚校園淫賤、中學生戀愛。

官僚先要保住自己的位子。即使看了劇本,很喜歡,回到西半山他家,晚上跟老婆講這個故事,這個擁有商科學位相夫教子的太太就會精明地提醒他:「想死咩你,有冇想到這樣的後果呀?家長教師團體會跑到你的辦公室門外抗議的呀。報紙登頭版,醜聞呀,煲呔會撐你呀?」

這個官僚穿着睡衣,坐在床邊,眼睛一眨一眨,還是老婆想得周到,一動不如一靜呀,第二天,就把資金的申請表打回票。

然後是女主角的氣質,戲裏的台灣妹,大眼睛,不施脂粉,樣貌純情,是網絡世代前的那種少女面孔:李通明、莊靜而什麼的,這種面譜都絕種了,今日變為o靚模。

o靚模一當「那些年」的女主角,就「那些年」不成了,都變成當前的「這些女」,戲就失敗了七成。

然後是那許多送別場面。台灣中學生上大學,從彰化,可以坐火車去台北,乘公車去高雄,天長地遠,在月台上,在碼頭邊,送別的時刻最感人。香港的小孩,畢業了,你上 IVE,我讀浸會,無所謂「驪歌高奏,各奔前程」,一個短訊,不必傷感,明天又可以聚在一起唱 K。

台灣純樸、善良、敦厚,所以有「那些年」,香港的「那些年」,在一九九七年都結束了,那些年?不都變成今天這些老襯了麼。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