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07, 2011

香港沒有報業史

2011年10月07日

早前香港一份免費報紙《爽報》面世,引起社會程度不一的反應,有支持有反對。其中最為人討論的想必少不了的陶傑在爽報的作品。此「一連五話」的作品被評為色情,不道德,意淫,影響青少年心智。其後,陶傑更有參與電台節目與反對者辯論當中的道德價值。不消數天,陶傑便特意寫了一篇文章回應近期爽報在報紙界所引起的各種指責和反應。不過,文中除了回首檢視過去香港的報業發展以外,當然亦附上陶傑式的「弦外之音」。

肥佬黎要開創免費報紙,差人囑我寫一點文學作品。一點屁人的小事,不足以討論。肥佬黎向來不喜讀小說,他進軍報業,開辦《蘋果》,十多年前首先就砍掉了報紙的小說連載。

肥佬黎一人喜好不要緊,怪的是全香港報紙,也一哄而跟風,除了模仿《蘋果》的編排和美工,連肥佬黎不愛看小說的趣味也模仿過來,紛紛也把連載小說砍掉,搞得一代人漸再不知小說為何物,是香港的損失。這一次,難得肥佬黎幡然知道,我為了弘揚香港文學創作風氣,盡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當然不可以推。明知肥佬黎只是權宜之計,所以只先答應寫兩三個月。我未必寫得出色,工作時間也很緊張,大把創作的欠債要償還,文學作品出來,他肥佬也未必看得順眼(果然,收到許多投訴,聲討我的小說情節和文學過分含蓄,極度「唔夠喉」,這一點,我已在深刻反省),所以等到《爽報》快高長大,我這個乳娘「陶姐」,也樂得做回一個通俗的所謂「專欄作家」。連載小說是香港報紙創刊幾十年的主要特色,而副刊,更是香港報業的主要特色。甚至可以說,香港開埠以來,並無「香港報業史」,只有「香港報紙副刊史」,許多研究「香港報業史」的傳播學者,研究了半天,仍是捨本逐末的外行。

此話怎講?因為香港報業幾十年,無一則可拿得上國際的獨家新聞——連一九七六年大陸生擒四人幫,香港在中國的門口,也沒有獨家消息,是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爆的第一家——但香港報紙的副刊,卻名家輩出。金庸不必說,倪匡也是《明報》和《新報》副刊出來的名字,其他如亦舒、林燕妮等,都是《明報》捧出來的獨家才女。香港的報紙新聞,從五十年代追訪鹹濕醫生吳鋈堅的風化案,到六十年代的三狼,一直到八、九十年代追訪法庭,可以巨細無遺,但無中生有,都沒有幾多家令人記得的獨家大新聞。反而議員涉貪而辭職繫獄,是香港主權移交後的報業新聞代表作,但這一件新聞是哪一家爆的?哈哈,我失憶了,有心人可以查找。

香港並無像樣的文學,但有像樣的副刊。香港文學都是由副刊孕育的,像早年的倪匡寫《木蘭花》,是因為英美占士邦電影流行;還有一個叫「小平」,是舊上海的一位小說家,寫《女飛賊黃鶯》,民國三十八年之後身陷大陸,還不斷給逃來香港的上海老闆羅斌天天寄連載來,這是倪匡說的——寄到某一年,斷了,人也不知所終了。在那個年代,「反右」之後又「文革」,怕不又是添了一條寃魂?香港報紙的副刊辦得像春秋時代,羅斌的《新報》,尤多連載小說,他為了節約成本,每天刊出的小說方框,報紙出版之後,叫字房工人的排字版定樣保留,直接就印書出單行本,所以羅斌新系的《環球文藝》三毫子小說,大為盛行,能賣到三毛的成本。其時寫偵探奇情小說,因各報連載需要大量人手,有馮嘉的《龍約翰故事》,還有馬雲的《鐵拐俠盜》。還有方龍驤、傑克、黃思騁。寫文藝,最早的言情才女羅小雅,然後是嚴沁,則又另開香港《珍奧斯汀》一類的「閨秀小說」,香港怎會沒有文學?就在連載小說裡,看小說的讀者,把小說搬到天空用一張嘴說書的李我和鍾偉明,小說的無數作者,當大陸的張恨水、周瘦鵑、小平,化為赤燄裡一籠劫灰。英國人的殖民地管治,在海角南天蔭庇了中國作家的生計,造就了其中少數的大事業,促成了文藝復興,殖民地時代今日多人懷念,很正常。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市場風氣,是一兩個強人大刀闊斧另樹路向,還是先自形成,投資者跟隨?這是一門學問。九十年代中期,確實沒有什麼人追天天報紙連載了,然後網絡興起,砍掉連載小說的判斷以市場為先,並無大錯。怪就怪在許多有「使命感」的知識分子報刊,不是肩負社會道德責任嗎?何以不堅持原則,學他肥佬黎來做什麼?除了奇情、文藝,武俠小說更是輝煌。金庸、梁羽生不必再講,香港有許多武俠小說作者,有一位叫牟松庭,亦左派出身,只寫了兩三部:《山東響馬傳》、《張文祥刺馬》,才氣不凡,只是書名不太吸引。其他如散髮生,也相當不錯。台灣那邊也一大批,隔海唱和,香港的租書攤檔就大把生意了。那時候,在這種文字草根的環境成長,只要小孩保持好奇之心,中文的根底一定好,香港的連載小說,論質與量,成就與英國十九世紀相比絕不遜色。衞斯理的科幻,就如同是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福爾摩斯小說是英國大學英文系的教材,連載小說為何不可傳世?寫得好,就可以。

世上沒有誨淫誨盜與否的小說,只有好看不好看的小說。巴金的什麼三部曲、茅盾的《子夜》之類,一本正經,講大道理,就不好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色,戒》,不跟你講什麼民族憂患憂國憂什麼的大時代,講小女人的一些感受,好看。香港報紙副刊的連載小說,也一樣的標準。英國人管理香港和星馬,是華人精神文化最豐盛的日子,知識分子尤為作家,要講風骨,一有機會,就要寫點好看的小說,方不辱歷史的使命也,身為國際公民,我樂於盡點力的,「唔夠喉」?請繼續投訴監督。

Labels: ,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